八聲甘州讀后感
首書寫羈旅相思的名作,全詞塑造一個游子形象,上闕著意描繪登樓遠望所見的深秋景色來點染離情別緒。
下闕即景抒情,深刻書寫了此人思鄉懷歸的心情,以及感嘆自己飄零異鄉而功業無成的苦悶。文筆靈活跌宕,感情含蓄深沉,于哀怨聲中作結,令人一唱三嘆。
柳永是較早把游子羈旅情懷納入詞中的人。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歸。
陳廷焯稱此詞為"古今杰構",是"耆卿集中僅見之作"(《詞則·大雅集》),王國維更以此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認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由此可見它在詞史上的地位。
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
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
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
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
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
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
結句篇末點題。“倚欄桿”,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
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
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
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
讀柳永《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八聲甘州:詞牌名。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對著黃昏時分急驟的暮雨灑滿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涼。瀟瀟,雨聲急驟;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凄涼的秋風逐漸刮得緊了,山河寂寞冷落,殘陽照在樓上。
凄緊,形容秋風寒冷蕭瑟。關河,山河,關山河流。
殘陽,夕陽。 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朵凋零,綠葉枯萎。
是處,到處。紅,指花。
翠,指葉。 苒苒物華休:景物逐漸凋殘。
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休,停止,凋零。 臨:面對。
渺邈:遙遠。 歸思難收: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
思,心思。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感嘆這些年的行蹤,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因而飽受相思之苦呢?蹤跡,行蹤,走過的地方。
淹留,久留他鄉。 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頭凝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意思是說,想象愛人從妝樓上遠望天際,辨認我的歸舟,卻認錯了多少回。
極寫思情之深。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愛人怎么會知道,此時的我也依靠著欄桿如此愁思不解。
爭知,怎知。闌干,同“欄桿”。
恁,如此,這樣。凝愁,愁思凝結難解。
佇立江邊,面對著灑滿江天的瀟瀟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凄涼的秋風逐漸刮得緊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蕭條冷落,落日的余輝照耀在望江樓上。
滿目凄涼,到處都是殘花敗葉,美好的景色都已漸漸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靜止了,只有樓下的江水,在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實在不忍心登上高處,眺望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
感嘆這些年來的行蹤,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飽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愛的人,此時可能正在樓上抬頭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會知道,此時的我也正在依靠著欄桿眺望著家鄉,也是一樣在深深地憂愁! 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變,后改為永,字景莊。
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柳永致力于慢詞的創作,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他不顧士大夫們的輕視和排斥,使用生動的俚俗語言來反映中下層市民的生活。他的詞句出于自然,備受大眾的喜愛,因而有“凡有凈水飲處即能歌永詞”的聲譽。
又詞集《樂章集》。 本詞寫的是懷鄉思人的凄苦心情。
詩人在暮雨蕭蕭、“霜風凄緊”的秋日“登高臨遠”,面對著“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萬物蕭疏,大江東流,難免勾起懷鄉思人的悲秋情懷,然而又能對誰訴說呢? 上闕:集中筆墨寫景,滲透的是悲秋情懷。秋雨,秋風,秋陽,秋華,秋水,詩人將這些景物一一鋪陳,在悲秋的同時,渲染了氣氛,為下闕寫“愁”做了很好的鋪墊。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個季節,一種時令,并非實物,是無法“洗”的,但作者卻認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來的,一個“洗”字,將“秋”化虛為實,使人覺得生動、真切,覺得雨后秋天的清朗之狀如在眼前,仿佛能夠看得見,可以摸得著了。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巧妙地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蕭瑟、肅殺,句首一“漸”字,表明凄清、寒冷、蕭瑟、肅殺的程度在日漸加深。面對如此凄涼慘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鄉和親人。
在詞的結構設置上,這三句詞又承擔了總領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順理成章,一氣鋪陳而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詩人在繼續鋪敘秋景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對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既反襯了“清秋”的凄清悲涼、蕭疏頹敗,又化江水無情為有情,蘊含了詩人懷鄉思人的悲憫情懷。
下闕:重筆抒情,寫懷鄉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懷念的人的聯想,寫到未出場的被懷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獲得層次和深度。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想要“登高臨遠”眺望遙遠的家鄉,又“不忍”,原因是思鄉過切,歸鄉不能,矛盾心理可見一斑。
“歸思難收”,極言鄉愁之凄切。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回顧反思。
回首前塵,多少年來四處奔波,行蹤不定,實無可在他鄉久留的理由,該回歸故鄉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罷,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形象具體地再現了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達了相思的凄凄切切。
詩人善于捕捉冷落的秋景來點染離情別意。詞作情景交融,陳展鋪敘,體現了柳永詞的風格特點。
這種情景交織展開鋪敘的寫法是長調慢詞新發展的一種寫法,柳永詞在這方面有重要創造,這首詞也是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 這首詞在結構構思上頗具獨到之處,詞中起領起作用的“對”“漸”“望”“嘆”“想”等幾個單音節詞,語氣短促,起句有力。
如“對……漸……。
讀柳永《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八聲甘州:詞牌名。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對著黃昏時分急驟的暮雨灑滿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涼。瀟瀟,雨聲急驟;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凄涼的秋風逐漸刮得緊了,山河寂寞冷落,殘陽照在樓上。
凄緊,形容秋風寒冷蕭瑟。關河,山河,關山河流。
殘陽,夕陽。 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朵凋零,綠葉枯萎。
是處,到處。紅,指花。
翠,指葉。 苒苒物華休:景物逐漸凋殘。
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休,停止,凋零。 臨:面對。
渺邈:遙遠。 歸思難收: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
思,心思。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感嘆這些年的行蹤,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因而飽受相思之苦呢?蹤跡,行蹤,走過的地方。
淹留,久留他鄉。 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頭凝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意思是說,想象愛人從妝樓上遠望天際,辨認我的歸舟,卻認錯了多少回。
極寫思情之深。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愛人怎么會知道,此時的我也依靠著欄桿如此愁思不解。
爭知,怎知。闌干,同“欄桿”。
恁,如此,這樣。凝愁,愁思凝結難解。
佇立江邊,面對著灑滿江天的瀟瀟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凄涼的秋風逐漸刮得緊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蕭條冷落,落日的余輝照耀在望江樓上。
滿目凄涼,到處都是殘花敗葉,美好的景色都已漸漸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靜止了,只有樓下的江水,在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實在不忍心登上高處,眺望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念頭縈繞在心頭,難以收回。
感嘆這些年來的行蹤,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鄉,飽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愛的人,此時可能正在樓上抬頭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會知道,此時的我也正在依靠著欄桿眺望著家鄉,也是一樣在深深地憂愁! 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變,后改為永,字景莊。
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柳永致力于慢詞的創作,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他不顧士大夫們的輕視和排斥,使用生動的俚俗語言來反映中下層市民的生活。他的詞句出于自然,備受大眾的喜愛,因而有“凡有凈水飲處即能歌永詞”的聲譽。
又詞集《樂章集》。 本詞寫的是懷鄉思人的凄苦心情。
詩人在暮雨蕭蕭、“霜風凄緊”的秋日“登高臨遠”,面對著“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萬物蕭疏,大江東流,難免勾起懷鄉思人的悲秋情懷,然而又能對誰訴說呢? 上闕:集中筆墨寫景,滲透的是悲秋情懷。秋雨,秋風,秋陽,秋華,秋水,詩人將這些景物一一鋪陳,在悲秋的同時,渲染了氣氛,為下闕寫“愁”做了很好的鋪墊。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個季節,一種時令,并非實物,是無法“洗”的,但作者卻認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來的,一個“洗”字,將“秋”化虛為實,使人覺得生動、真切,覺得雨后秋天的清朗之狀如在眼前,仿佛能夠看得見,可以摸得著了。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巧妙地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蕭瑟、肅殺,句首一“漸”字,表明凄清、寒冷、蕭瑟、肅殺的程度在日漸加深。面對如此凄涼慘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鄉和親人。
在詞的結構設置上,這三句詞又承擔了總領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順理成章,一氣鋪陳而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詩人在繼續鋪敘秋景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對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既反襯了“清秋”的凄清悲涼、蕭疏頹敗,又化江水無情為有情,蘊含了詩人懷鄉思人的悲憫情懷。
下闕:重筆抒情,寫懷鄉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懷念的人的聯想,寫到未出場的被懷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獲得層次和深度。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想要“登高臨遠”眺望遙遠的家鄉,又“不忍”,原因是思鄉過切,歸鄉不能,矛盾心理可見一斑。
“歸思難收”,極言鄉愁之凄切。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回顧反思。
回首前塵,多少年來四處奔波,行蹤不定,實無可在他鄉久留的理由,該回歸故鄉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罷,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形象具體地再現了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達了相思的凄凄切切。
詩人善于捕捉冷落的秋景來點染離情別意。詞作情景交融,陳展鋪敘,體現了柳永詞的風格特點。
這種情景交織展開鋪敘的寫法是長調慢詞新發展的一種寫法,柳永詞在這方面有重要創造,這首詞也是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 這首詞在結構構思上頗具獨到之處,詞中起領起作用的“對”“漸”“望”“嘆”“想”等幾個單音節詞,語氣短促,起句有力。
如。
《讀柳永》讀后感
我自己寫的。。。你自己改改去吧= 起魏晉風骨,我就不禁聯想起那一長串放蕩文人的名字,盡管那是一個的自暴自棄的時代——嵇康猖獗,身死猶彈廣陵散;阮籍猖狂,窮途末路空流淚。
他們太輕狂,太高傲,太灑脫;以至于后世人以為,那時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是一個又一個戰火紛亂的時代。
可幾百年過去了,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北宋之時,我們不禁驚奇的發現,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詞人,風骨如魏晉;只不過多了份魏晉文人本有的清高與自傲,少了份魏晉文人天然的陰霾與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變,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自傲,卻灑脫;他不羈,卻輕狂;時常往返于秦樓楚館之間,好作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筆一揮“且去填詞”斷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貴功名,也截斷了他入居廟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輕狂,也絕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男人;他再灑脫,也終擺脫不了傳統儒學的束縛。他不是儒學的推崇者,可也絕不是禮教的叛逆者。
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終沒有親睞過他而已。從此以后任由他改頭換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終歸也只能與那條仕途之路越走越遠。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卻了,荒蕪了;且去填詞,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詞,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的確不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君子,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詞人。
薄情寡義如何,有才無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時行樂于娼館酒樓之間,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詞,悠也閑哉,好不快活!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他的確是有才,堪稱絕代詞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悵。
風流才子,笑看豐韻神采;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雖然這些女子與他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盡管他們出生低賤,盡管他們受盡歧視,他還是用盡他真摯的感情和畢生的才華為她們寫下了一篇篇純正的詞章,氤氳了無數永載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詩歌才會如此婉轉動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淚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他為妓女寫詞,而妓女也為他婉轉唱詞;而他的詞也自然迅速傳揚于天下。“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天下之人無不知柳永之詞,盡管其中既有追隨者也有厭惡者。
他的粉絲數量之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令人吶嘆的。說實話,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歡柳永的,總以他的詞作俗氣為因而不屑一顧。可如今我還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因為不管是何時我的身旁都會有無數同學在向我感嘆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歡柳永,甚至連我的國學老師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開始我還刻當作沒聽見;可時間一長,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終于能靜下心來品味柳詞所謂的好,好到極端的好。此刻翻開宋詞三百首時我依舊是我,只不過腦海中無意鍵多了柳三變的痕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東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柳詞。氣概山河的弘闊氣象,催人淚下的惆悵感懷、余音繚繞的完美旋律……誠然,不得不讓人折服。
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他上承李煜余韻,下啟蘇軾豪情,開創了婉約詞中的柳詞一派;大量創作慢詞,改變改變了小令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后來長調詞家周邦彥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開始面向民間創作,將文學由士大夫領域引向了市民領域,促進了文化傳播。世俗文學發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沒。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滾滾長江東逝水,柳詞雖在,而人卻早已不在。這位落魄一生的絕代詞人,最終也如那默默聳立的柳七墳一般,靜靜的躺立在樂游原上,一去不復返。
但歷史卻會銘記柳永。盡管他的身影已隨歲月遠去,但他的靈魂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心靈。
《八聲甘州》柳永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1)此詞上片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
(2)簡析“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意境。
答:(1)境界寥廓,氣勢磅礴,綺麗悲壯;景中含情,寄寓離別之情。
(2)遙想佳人在妝樓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邊駛回的船帆,還以為是我的歸舟呢。從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筆,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歸之情。
寫一篇柳永《八聲甘州》的小論文
八聲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雜曲有《甘州子》,是唐邊塞曲,因以邊塞地甘州為名。
《八聲甘州》是從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詞前后片共八韻,故名八又名:《甘州》、《瀟瀟雨》、《宴瑤池》。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仄⊙平⊙仄仄平平(句) 一番洗清秋。 ⊙⊙仄平平(韻) 漸霜風凄緊, 仄⊙平⊙仄(句) 關河冷落, ⊙平⊙仄(句) 殘照當樓。
⊙仄平平(韻) 是處紅衰退翠減, ⊙仄⊙平⊙仄(句) 苒苒物華休。 ⊙仄仄平平(韻) 惟有長江水, ⊙仄⊙平仄(句) 無語東流。
⊙仄平平(韻) 不忍登高臨遠, ⊙仄⊙平⊙仄(句) 望故鄉渺邈, 仄⊙平⊙仄(句) 歸思難收。 ⊙仄平平(韻) 嘆年來蹤跡, 仄⊙平⊙仄(句) 何事苦淹留! ⊙仄仄平平(韻) 想佳人、仄平平(豆) 妝樓颙望, ⊙平⊙仄(句) 誤幾回, 仄⊙平(豆) 天際識歸舟。
⊙仄仄平平(韻) 爭知我、平平仄(豆) 倚闌干處, ⊙平⊙仄(句) 正恁凝愁! ⊙仄平平(韻) 賞析 這是柳永的雅詞。宋代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蘇軾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聲甘州》云:'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 柳永是較早把游子羈旅情懷納入詞中的人。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歸。
陳廷焯稱此詞為"古今杰構",是"耆卿集中僅見之作"(《詞則·大雅集》),王國維更以此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認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由此可見它在詞史上的地位。
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
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
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
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
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畢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
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
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
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
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
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
八聲甘州——柳永賞析
這是柳永的雅詞。宋代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蘇軾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柳永是較早把游子羈旅情懷納入詞中的人。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歸。陳廷焯稱此詞為"古今杰構",是"耆卿集中僅見之作"(《詞則·大雅集》),王國維更以此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認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由此可見它在詞史上的地位。
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畢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
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
急求于一篇《讀柳永》的讀后感,有誰知道嗎
讀柳永 讀后感起魏晉風骨,我就不禁聯想起那一長串放蕩文人的名字,盡管那是一個的自暴自棄的時代——嵇康猖獗,身死猶彈廣陵散;阮籍猖狂,窮途末路空流淚。
他們太輕狂,太高傲,太灑脫;以至于后世人以為,那時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是一個又一個戰火紛亂的時代。
可幾百年過去了,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北宋之時,我們不禁驚奇的發現,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詞人,風骨如魏晉;只不過多了份魏晉文人本有的清高與自傲,少了份魏晉文人天然的陰霾與矜持。他叫柳永,原名三變,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自傲,卻灑脫;他不羈,卻輕狂;時常往返于秦樓楚館之間,好作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他低吟,“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御筆一揮“且去填詞”斷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貴功名,也截斷了他入居廟堂的凌云之志。他再輕狂,也絕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男人;他再灑脫,也終擺脫不了傳統儒學的束縛。
他不是儒學的推崇者,可也絕不是禮教的叛逆者。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人生本就如此。
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終沒有親睞過他而已。從此以后任由他改頭換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終歸也只能與那條仕途之路越走越遠。
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卻了,荒蕪了;且去填詞,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詞,奉旨填詞柳三變。他的確不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君子,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詞人。
薄情寡義如何,有才無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時行樂于娼館酒樓之間,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詞,悠也閑哉,好不快活!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他的確是有才,堪稱絕代詞人。
短短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悵。風流才子,笑看豐韻神采;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雖然這些女子與他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盡管他們出轉載自百分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八聲甘州柳永的讀后感,八聲甘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