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杜甫》作文
我心中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
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
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
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當提筆寫作文時,我會想起杜甫的一句古詩是什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以《杜甫啊杜甫》為題的作文應怎么寫?? 急求~~~~~~~~(最好有范
小時候,常常聽大人們談起杜甫,說他是詩寫得最好的一個人。從此幼小的心靈中就對他留下絕對的信任和崇拜。覺得他是那么神秘,那么偉大。
終于我也仰著小小的頭,揚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飄動:“國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與山花野草結伴的我,驀地闖進這詩的國度,覺得眼前事物樣樣新奇,件件可愛。我如饑似渴地啃著這些詩句,逐漸地也慢慢有所領悟。別人告訴我杜甫沒有我想的那么神奇,他只是個蒼老憔悴的“瘦老頭”,心中似乎只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悲嘆。我便急著和他們爭辯.
我長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悄悄冒出新芽,雖還嫩生生的,但終于敢大膽步入成年人的內心深處,敢于評論他了。
然而,杜甫這個一度被他人蒙上灰色的詩人,卻以他偉大光明的照射強烈震撼了我的心靈。杜甫生活維艱,“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他甚至還遭受小兒子餓死的奇慘變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無論怎樣困難,他都勇于嚴肅正視事實,始終關注著民族命運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創作中始終貫穿著“窮年憂黎元,嘆息熱中腸”的精神。安史叛軍的殘酷屠殺,統治階級的腐朽荒淫,勞動人民的痛苦呻吟,總之有關軍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都在他的詩中得到深刻反映。當他為命運多舛而倍感凄涼時,國家憂患、人民疾苦隨即以更悲涼的色彩橫到心上。他那種拋棄“小我”而關心大眾的人格升華,是同時代詩人所不可比擬的。更讓人俯首長嘆的是,在那凄風苦雨人難寐之夜,杜甫非但說有頓生對天下人怨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犧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廈,這是怎樣一顆滿溢著赤誠和慈愛的心靈!但遺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歡快的詩句,即使有,體現的總是凄涼,可能是當時歷史背景的影響太深了吧!
對童年的我而言,杜甫是夢;對現在的我而言,他是真;或許他是真正的夢,而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我崇拜杜甫的江河才華,更敬慕杜甫那顆悲天憫人、包容一切的魂靈!
以 我心中的杜甫為題 寫一篇100字的作文
一首首感傷的詩,抒發著對世事蒼茫的感慨與無奈。
他壯志凌云,但那殘酷的現實卻讓他無語了。
他想改變這一切,想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平等幸福,但望著那破敗的城墻,只得默默的擦拭眼角的淚水。
杜甫也曾像李白那樣,年少輕狂。游山玩水,過神仙般的夢境生活。滿心歡喜,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他相信他會攀上事業的頂峰。
然而,世事易變,“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王朝迅速走向衰敗。他想投奔唐肅宗,為社會出一點力。然而在他投奔的途中,竟被叛軍所囚禁。他滿是悲傷,寫下了著名的《春望》。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更抒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然而當他終于逃出來,又繼續踏上投奔之路時,眼前的一切又讓他痛心不矣。叛軍的猖狂使得原本勝利在望的唐軍大敗,唐軍將領到處抽丁補充兵力。那一幅幅悲慘的景象讓他觸目驚心。面對這一切,沒有人能了解他心中的矛盾與痛苦。最終,他無語了,只得又借詩抒懷,寫下了《三吏》,《三別》。官吏的如狼似虎,民不聊生的情景被他詳細的記錄在了詩中。
杜甫一生充滿了坎坷,他沒有完成他的事業,但他那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足以證明他的價值。
杜甫——我心中的最偉大的詩圣。
他雖沒有李白的那種逍遙與快活,但他那沉穩多情的心,足以打動每一個人
按照春望內容寫一篇我心目中的杜甫作文
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以 我心中的杜甫為題 寫一篇100字的作文
在我心中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卻是一個近在咫尺,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和藹可親的長輩!每當我打開厚重的散發墨香的書本,用心去品味他的詩句,總能在喧囂的塵世中讓我浮躁的心沉靜,在茫茫書海中尋找著心靈的慰藉。
在我心中他是憂國憂民的典范。《兵車行》、《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無不反映出他那心系蒼生情牽天下的情懷。
在我的心中他是感情真摯的良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當他在洛陽遇到“賜金放逐”的李白。兩人一見如故,同游名勝古跡,同寫萬丈詩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詩為證:“醉眼秋共被,攜手日月行”。
兩人親如兄弟。不分彼此。
在我的心中,杜甫是詩圣,是一個與祖國生死相依,與人民休戚與共的炎黃子孫,更是一個熱情善良,情感真摯的鄰家長輩。
《我心中的杜甫》作文
我心中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我想學一首杜甫的詩作文,《我心中的杜甫》作文